良渚考古

良渚考古

良渚考古最新资讯,良渚考古“助力”越国考古:绍兴越国水利系统“再现人间”黄景略先生和张忠培先生是北大的同学,一起在考古工作中战斗了大半辈子,2016年,他们二位曾和考古学家宿白、谢辰生先生写了一封著名的信,推动良渚申遗进入快车道。

当前,#良渚考古#的话题页面正在精心打磨中。我们即将为您呈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章、图片和视频内容,让您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这一热门话题的方方面面。我们的团队正全力以赴,从互联网和各大合作伙伴站点中搜集最新鲜、最权威的信息,确保我们的内容始终与时俱进,准确无误。请您持续关注我们的更新,我们承诺,将为您带来最新、最全面的信息,让您不错过任何精彩瞬间!

  • 最新
曾侯乙编钟、良渚玉器神人兽面纹线描图…多项考古成果进入新教材

导读: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:“新教材全面增加了距今万年以来的考古遗址,而且把原来两组只是作为扩展知识部分的良渚古城、陶寺古城写进了正文。微信公众号“国家文物局”9月13日消息,金秋...

良渚考古“助力”越国考古:绍兴越国水利系统“再现人间”

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研究员说,在绍兴地区的调查,得益于良渚考古的工作经验。王宁远带队在良渚遗址群周边持续开展了水利遗址专项调查,逐步总结和完善了一套古代水坝的快速调查方法。此次调查,他们将这...

考古学家黄景略去世,曾推动良渚申遗

黄景略先生和张忠培先生是北大的同学,一起在考古工作中战斗了大半辈子,2016年,他们二位曾和考古学家宿白、谢辰生先生写了一封著名的信,推动良渚申遗进入快车道。文物工作者们称呼黄景略先生“黄头儿”,这个昵称是怎么来的...

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,他最早提出命名“良渚文化”

严先生提出“良渚文化”的命名,得到夏鼐先生的认可之后,1964年又发表《太湖和杭州湾地区的新石器文化》,从浙江吴兴(湖州)邱城遗址1957年考古发掘的出土资料着手,通过令人信服的缜密分析,前瞻性地指出“邱城下层、邱城...

良渚考古,又有新发现!

沈家里遗址面积约1.5万平方米,考古发掘面积325平方米,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专业程度很高的良渚文化石器加工场遗迹。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青年副研究员李唯介绍说,沈家里遗址附近有自然山体,“良渚石匠”是直接开山取石...

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:生动展现五千年前璀璨文明

我们根据考古发掘时采集的三维数据,利用3D打印技术复原了6根木构件。通过近距离观看这些木构件,游客可以想象良渚宫殿的宏大规模。郑佳说,用大型木构件营建宫殿需要很强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,由此可以看出,当时的社会分工...

新华全媒头条|良渚遗址书写保护传承新篇章

实验室同样也是良渚考古的“重要战场”。在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,“90后”宋姝正在细心拼接从古城内出土的动物遗骨。“民以食为天”,动物考古不但能...通行做法是完成考古发掘后回填,但是这样的话公众就无法看到遗址的面貌。...

约5000年堤坝矗立不倒 良渚先民的治水之道

考古人员的发掘结果显示,在良渚水利系统中,大部分高坝和低坝坝体都采用了一种名叫“草裹泥”的施工工艺。这种工艺是用芦苇、茅草等把泥土包裹起来,形成一个个长圆形的泥包,再把一个个泥包横竖交错地堆砌起来。“草裹泥”...

良渚遗址书写保护传承新篇章

   这是良渚博物院内展出的良渚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(2024年4月18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  实验室同样也是良渚考古的“重要战场”。在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,“90后”宋姝正在细心拼接从古城内出土的动物遗骨。...

良渚先民的治水之道

考古人员的发掘结果显示,在良渚水利系统中,大部分高坝和低坝坝体都采用了一种名叫“草裹泥”的施工工艺。这种工艺是用芦苇、茅草等把泥土包裹起来,形成一个个长圆形的泥包,再把一个个泥包横竖交错地堆砌起来。“草裹泥”...

相关阅读